手机站 | 网站导航 | 反馈投诉
古代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-像诸葛亮的人物还有谁历史上-当雄日丰地暖和布克地暖的区别
2024-06-05 04:55:19      点击:
古代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?像诸葛亮的人物还有谁历史上

  历史上的名人一般史书都会对他们的生平有简单的记载,至少出身的时间地点,还有死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,都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标记,但是这四位名人似乎是突然消失的,史书并没有记载他们是怎么死亡的,至今考古学家们也得不出任何的答案,也有不少传闻说他们穿越了。

  这第一位则是被真的拍成穿越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建文帝朱允炆。朱元璋死后,将皇位传于孙子朱允炆,建文帝上台后,号召全国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和奴隶制,然后要削各位王爷叔叔们的权力。燕王朱棣无奈之下起兵造反,以800府兵起家,一路南下,最终战胜建文帝,成为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王爷。

  在南京城被攻破时,建文帝曾想自杀,在其亲信说服后,从地道逃出了皇宫,隐姓埋名,做了游僧。民间传言,很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。而最靠谱的说法是朱允炆逃往了海外,因为为了彻底摆脱朱棣,逃往国外才是最安全,而且明朝时的航海技术也十分发达,逃离中国应该不是什么难事,而且朱棣也曾经派了大量的船下西洋寻找朱允炆,不过至今依旧是个谜。

  第二位鬼谷子,本名王诩,因隐居于清溪鬼谷之地,故自称为鬼谷子。据说,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,在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之前,将自己一身的本领都传给了他,并嘱咐他好好研究。为了不辜负师父老子的期望,鬼谷子躲在深山修行,最终成为精通百家学问的牛人。

  两千多年来,鬼谷子被纵横家尊为始祖,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,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,地位几乎与他师父老子等同。之后,鬼谷子培养出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弟子,孙膑、庞涓、苏秦、张仪等人,则是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,甚至左右了战国局势的发展。据说,鬼谷子早就参透天机,算出了秦王嬴政将一统天下,也算出了每个弟子的最终命运。关于鬼谷子最终去了哪里,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,估计是得道成仙了吧。

  第三位是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,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楚国人,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。是我国春秋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,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。2500多年前,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,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,留下了旷世奇书《道德经》,后就消失了,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。关于老子的去向,有人猜测,老子也许在路上遇到了强盗,被强盗给杀了;还有人说,老子经过修炼,羽化而成仙,也就是天庭的太上老君;甚至有人脑洞大开,老子一路西行,最终到达了印-度,收了一个名为释迦牟尼的徒弟,并把平生所学传授给了他,这才有了之后的佛教。更奇葩的是,有人居然说老子穿越到未来,先后化身为张良、诸葛亮及刘伯温等人。

  第四位徐福,嬴姓徐氏,大神鬼谷子的关门弟子。在战国末期,虽然徐福没有孙膑、庞涓等人出名,但他却在秦朝时大放异彩。在跟随鬼谷子期间,徐福系统学习了辟谷、气功、修仙之术,并且掌握了天文、航海等知识,这为他之后出海奠定了基础。

  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,还预备了粮食、衣履,药品等物,耗资巨大。徐福接受了秦始皇的任命,在海外飘荡多年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神山。畏惧秦始皇的威势,徐福不敢返回中土,率领手下漂洋过海登录日本,成为邻国日本人的祖先。

  因为没有史料的记载,让这四个人的死因成了迷,再加上四人身份特殊,都是当时的大人物,更让人有一种他们本就不是凡人
古代立太子的规矩?如果秦始皇早立太子

  预立太子是古代皇帝最为关心的事情,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废立皇后。预立太子由嫡长制发展到太子制,到清朝中期则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,无非都是为了保证天下能够代代传承,不落到异姓人手中。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是“家天下”,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,皇帝都将皇位和皇权在死后移交给自己的儿子。为了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仓促传位,故而一般都事先选定一个皇子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,这便是预立太子。

  预立太子有两种形式。清朝以前,历代王朝在皇位继承上很多都实行嫡长制,嫡指正妻、皇后,长即长子,也就是由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。这里既有嫡庶之分,还有长幼之序,皇后所生的皇子地位高于妃嫔所生的皇子,妃嫔所生的皇子地位又高于宫女所生的皇子,同母所生的皇子中,长兄地位高于诸弟。

  嫡长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,起源于商代的宗法制度。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定继承顺序及权力义务的法则,在当时,嫡长子就享有法定的优先继承权,到西周时更成为定制,成为立太子的礼法,以后历代沿袭。虽然嫡长制原本用于尊崇祖先、继承财产,但在封建王朝的皇帝们看来,天下是自家的私有物,当然也可以像继承财产一样来继承。因此自汉朝以后,嫡长制便开始在皇位继承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,汉高祖刘邦就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,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是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,不过没想到后来被皇次子李世民兵变夺嫡。唐代时还为嫡长继位规定了周密的继承顺序:首先由嫡长子继承,无嫡长子或嫡长子有罪疾,则由嫡长孙继承;无嫡长孙,依次由嫡长子的同母之弟继承,无母弟,则由庶子继承;无庶子,由嫡长孙的同母之弟继承;无母弟,再由庶孙继承…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先是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,后朱标病故,朱元璋便依照顺序立了嫡长孙朱允炆为皇长孙,继承自己的皇位,即建文帝。

  然而嫡长制有一个最致命的弊端:嫡长子未必是诸皇子中最优秀的人,就像《春秋·公羊传》中所概括的:“立嫡以长不以贤。”因此,那些智力低下、人格卑琐或昏庸无能之辈也可以借着这种制度的庇护,登上皇帝宝座,而这恰恰对封建皇帝的家天下来说是一种最大的祸患。于是,后来的皇帝们便不再拘泥于嫡长制,而是更多地考虑皇子的德才、智谋、军功及人望等。三国时魏王曹操预立太子的故事,颇能说明精明的帝王在这个问题上的考虑。

  曹操原有五个儿子,长子曹昂战死军中;次子曹丕每逢曹操出征或者远行时,必一言不发,殷殷而拜,依依难舍,其实性格阴沉;三子曹彰神力惊人,是个典型的武将,每每向父王请战逞勇;四子曹植为人心性聪慧,文章辞采惊人,又十分乖巧;五子曹熊身体赢弱,对任何事情均无多大兴趣。于是曹操便断定曹植虽有才华,但心性浮夸;曹丕则稳重,对自己极有诚心。不久曹操患风疾,临死前嘱托诸近臣:“孤长子曹昂,刘氏所生,不幸早年殁于宛城;今卞氏生四子:丕、彰、植、熊。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,为人虚华少诚实,嗜酒放纵,因此不立。次子曹彰,勇而无谋;四子曹熊,多病难保。惟长子曹丕,笃厚恭谨,可继我业。”尽管此时长子已死,曹丕事实上成了长子,但曹操立太子时考虑更多的不是诸子的年序,而是其为人、本领,是以谁能更加稳当地继承自己的事业、天下为考量基准的。

  《资治通鉴》第二○九卷《唐纪二十五》中,则有一段关于唐睿宗景云元年(公元710年)时立李隆基为太子的描述:

  上(唐睿宗)将立太子,以宋王成器嫡长,而平王隆基有大功,疑不能决。成器辞曰:“国家安则先嫡长,国家危则先有功;苟违其宜,四海失望。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。”涕泣固请者累日。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。刘幽求曰:“臣闻除天下之祸者,当享天下之福。平王拯社稷之危,救君亲之难,论功莫大,语德最贤,无可疑者。”上从之。丁未,立平王隆基为太子。

  唐睿宗李旦如果依照嫡长制立太子的话,应该是立宋王李成器,但平王李隆基更有才干,屡建军功。所以,睿宗最后并没有立嫡立长,而是立的李隆基,而宋王也算头脑清醒,不然他即使登上皇位,大概也很难坐稳。后李隆基受禅即位成为唐玄宗,果然开创了“开元之治”的昌明局面。于是有诗论曰:“储位本宜推嫡长,论功辞让最称贤。建成昔日如知此,同气三人可保全。”后两句说的即是前面提到的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,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夺了嫡,弑兄杀弟,连李渊也被逼迫退位的事情。

  从恪守章法立嫡立长发展到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甄选太子,是古代皇位传承的一个进步。皇帝会经常用各种方式测试皇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品性,并且尽量让其担负一定的重任,以便充分锻炼他们,同时也搏取功名,将来好顺利地统治文武群臣。例如,清朝康熙皇帝晚年最喜欢十四子允禵,有意把皇位传给他,便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,让他进军西藏,平灭准噶尔,就是让他建功立业,树立威信。但后来皇四子胤禛捣鬼,夺了允禵的继位权,自己当上皇帝(即雍正)。

  由于众皇子不分嫡庶长幼,都有机会被立为太子,于是皇子之间便产生激烈的竞争,在父皇面前竭力表现出仁孝谦恭、勇敢睿智等操行,有时候这种竞争激烈到不惜互相倾轧甚至骨肉相残的地步。作为皇帝,有时是眼看着皇子们不顾亲情,虽然心痛不已但也无可奈何,因为只有经过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脱颖而出的皇子,才是最有实力、最精明和最会玩弄手段的人,而皇帝的愿望无非是希望有这样的皇子将自己的江山代代传承下去。

  清朝入主中原前,没有实行预立太子的制度,一旦皇帝去世,也不采用嫡长制或太子制,而是由王族贵族公推,选择一位众望所归的人继承皇位。入关后,清皇帝也研究了明朝及以前的汉政权预立太子的制度,顺治和康熙采用临终遗命的做法。到了雍正的时候,他鉴于先朝先代预立太子的各种经验教训,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,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骨肉相残的争储惨

官方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留言反馈 | 订阅RSS | 幸运抽奖